2)第 3 章_请给我一个拥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症。”宋瑾站在课桌外围说到。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还有心理素质。”有学生概括性的说到。

  宋瑾点头:“嗯,大体是这几方面,其他同学能补充一些,说得稍微具体点吗?”

  “家庭环境这个很重要,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会让人持续低落。而家庭环境其实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比如不爱交流或经历了不幸遭遇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性格内向孤僻,适应性差等。”一个学生补充。

  “这里说的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了。但我认为相比原生家庭,社会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可能更大。”有学生说到。

  “对,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毕业、工作、住房、婚恋、经济、生育、养老、人际交往等等,都是压力来源。”

  接着又有一些学生进行了补充,有些学生甚至拿自己和周围人举例。

  宋瑾在一边听着,没插话。

  过了会,有人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是经历了失业或者分手等打击的人,有人会患有抑郁症,而有的人不会患抑郁症?除去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他人像是被点醒了一样,都停下来,纷纷转头看向宋瑾。

  宋瑾转身,走向讲台,夹起一只粉笔,写下了一个单词“ruminatin”。

  “关于刚才这个问题,目前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ruminatin,思维反刍。反刍就是把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继续反复咀嚼。这种现象在牛、羊等动物很常见。”

  “按照这个形象的说法,思维反刍是指人们在经历了失业、离婚等负性生活事件后,会自发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宋瑾讲完这些停顿下来。

  这时有人已经查到资料,举手发言,“就是有些人会对消极的生活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比如‘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当这种情况失控时,思维就像陷入沼泽,不可自拔,这样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宋瑾沉吟了会,“嗯,但思维反刍带来的不全是负面影响。反刍思维其实是强大的自我防患意识的体现。正确运用反刍思维,比如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然后进行自我调整就会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

  下一秒她很严肃地说,“但通常情况下,思维反刍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特别是人们进行自我聚焦,将注意力放在负面感受上,把自己孤立起来,沉浸在负面思考中。”

  “所以目前临床上,把反刍思维纳为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易感因子。”

  宋瑾说完,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那关于思维反刍,现在有没有相对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来说明?还是说这个理论只是根据抑郁症的特征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

  “已经有在人身上的一些脑电研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