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性铁娘子”傅莹:最有人情味的传奇外交家_苦难岁月4-5作者爱毛一族 [一路上有你!苦难岁月里我们风雨同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丽

  16岁时辍学当放映员 

  傅莹1953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父亲阿民师从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

  然而一家人幸福平静的生活,却在1967年被彻底打破了。当时,傅莹的父亲没能躲过那场动乱,突然被人抓走关进狱中。不久后因为学校关闭,傅莹的学习也被迫中止。年仅16岁的她,被送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偏远农场。她每天必须像男孩子一样干各种重活,开过拉煤的大车,爬过危险的电线杆……

  当知青期间,傅莹参与兴建了一家工厂,并当上了厂里的广播员,每天用高音喇叭向工友们播报消息。在广播站工作期间,她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的各个站点,爬电线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

  傅莹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和精神磨炼。尽管每天的劳动已经让她筋疲力尽了,但傅莹还是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她在农场附近找到一家破舊狭小的图书馆,只要有空就会去借书看。广播电台播英语时,她就偷偷地跟着念,而且兴趣盎然。

  4年后,20岁的傅莹已经自学完成了高中科目,英语也说得相当好。这时恰好国内恢复高考,她顺利地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历经生活艰辛的傅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学习。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还自学了罗马尼亚语。除了语言很棒,傅莹的数学也很好,考试常常得满分,同学们就戏称她为“数学家”。

  1977年大学毕业后,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及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傅莹成功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翻译。后担任我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职员。5年后任外交部翻译室随员。

  1985年,傅莹幸运地获得了被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她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容易,每次付完房租以后,生活费就只剩下1英镑了,她经常只能靠喝水充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凭借自己一贯的努力和坚持,获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之后因工作出色,35岁时傅莹担任邓小平同志的随行翻译。能在自己崇拜的伟人身边工作,她满心欢喜,也满是压力。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同志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是傅莹担任的翻译。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担任英语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