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章 儿行千里母担忧_华娱1995:从宰相刘罗锅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老师,《有话好好说》拍完了吗?”

  酒喝得差不多了,江北开始套话。

  李保田摇摇头:“快了,还有一些镜头等天暖和了补拍。”

  “那张导有说过对票房的预期吗?”

  李保田再次摇头:“这我倒是没打听过。”

  老头儿想了想,补充道:“这部电影是艺谋的转型之作,估计他心里也没底。”

  “哎?你问这个干嘛?”

  “呵呵,就是闲聊呗。”

  江北给李保田倒满酒:“以后有机会的话,老师您帮我引荐一下张导呗。”

  “咋?你想出演艺谋的电影啊?”

  “小子,饭要一口一口吃!别老想着走捷径,等打好了基础,会有机会的。”

  也不怪老头儿想歪。

  作为在国际上拿奖最多的导演,想攀上老谋子这棵大树的人实在太多了。

  “不是,老师您误会了。”

  江北赶紧说出目的:“我有个朋友,是做海外电影发行的。”

  “要是张导的电影还没找到发行商,我朋友想试试。”

  李保田一愣:“海外发行?”

  江北重重的点头:“没错,老师您知道的,我有几首歌在欧美那边卖的还不错,还成了好莱坞电影的插曲,机缘巧合下,就认识了做电影发行的朋友。”

  “我那朋友挺有诚意的。”

  半真半假的话,让李保田信了几分。

  别说97年,就是20年后,国产电影想去海外发行,都挺难的。

  海外发行华语电影,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方式,类似厂家直销,制片方拿着电影去参加国际电影展,比如欧洲三大。

  亲力亲为的跟海外发行方谈价格。

  但去一次电影节的人力成本,经济成本很高。

  不是所有制片方都愿意。

  如果制片方只有一两部影片,或者内部预估电影获奖的可能性不高,那亲自去参展就很不划算。

  尤其像新画面这种新成立的制片方,没有海外发行经验,很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不熟悉场馆等因素,大大降低成交量。

  再加上,《有话好好说》不是文艺片,获奖的可能性很低。

  去厂家直销,就更鸡肋了。

  制片人张卫平刚入行,别说海外关系,连国内的关系都还没摸透呢。

  以李保田对张卫平的了解,这个商人绝不会花冤枉钱去参加国外电影展。

  既然如此,那就只剩第二种方式了。

  寻找海外发行代理。

  找海外发行代理,好处是不需要亲自耗时耗力去参加电影节,代理商就给办了。

  但凡敢做海外发行的公司,一般在国际展会上都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对于发行价格,谈判流程这些都很熟悉,成交率会高出不少。

  劣势是一锤子买卖。

  后期即便海外赚的盆满钵满,也跟制片方没一毛钱关系。

  但对《有话好好说》来说,这个劣势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新画面只有找海外发行这一条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