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0章 王昌龄和高适的较量(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出所料!”王昌龄洋洋得意道:“那歌女中的第一位,唱的便是我的诗!”

  小陈道:“大叔让我来猜猜,唱的是哪一首?”

  “好啊。”王昌龄微笑。

  “可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小陈问——

  因为在薛用弱记载的旗亭画壁故事中,上来就有个歌女先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乃是千古名诗,送别诗中代表作之一,同样是小陈二年级就会背的。

  以至于这位“辛渐”先生,从来没有人知道此君身份来历,就因为被王大叔送了好几回,出现在好几首诗,从而成了一位“名人”。

  可以与“董大”“元二”“汪伦”这些金牌龙套相媲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王大叔默念一遍:“此是何人诗作呀?”

  小陈:“……”

  又犯了一次“但是龙城”差不多的错误吗……

  好吧,这个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前人质疑“旗亭画壁”真实性,也因为薛用弱说故事发生在“开元中”,可他引用的诗句不像是开元年间写的。

  这首“寒雨连江夜入吴”正是一大问题:

  王大叔是北方人,在这里被贬到江宁之前,很少涉足南方,去岭南也走的另一条线路,哪来的“夜入吴”呢?

  从诗中的风景来看,也像是春夏以后的时间段,那么这首诗王大叔最早写出来,起码也在今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九年春夏以后了。

  刚写出来,就能传遍全国嘛?

  如果说时间再往后移动一两年……

  嗯,不好意思,王之涣先生天宝元年就要死了……(就跟孟夫子之死一样,小陈也不知道王之涣哪年去世的。)

  现在从王大叔口中确认了,这首诗他还没写出来,但事情是确有其事!

  那么会是哪一首呢?

  总之,肯定不是“匣里金刀血未干”这种……

  “是‘萧驸马宅花烛’!”王昌龄洋洋得意道。

  “嗯?这是什么诗?哪个萧驸马?”小陈眉头一皱,闻所未闻。

  “你看看你,年龄太小,很多事情没见过就不知道了吧!——你王老师就知道!”王大叔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的样子。

  “萧驸马乃是前萧相国(萧嵩)之子萧衡,梁武帝之后(萧衍:我又来了!),尚的新昌公主。”王大叔显摆他在长安的资历很长,道:“那是开元十五年,你小子还没出生呢!——大叔我在长安,任秘书省校书郎,职掌典校藏书,跟萧驸马很熟,每天看书写诗,很是快活呢!”

  小陈心想:又一个“图书馆管理员”。

  “那年萧相国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是‘真’宰相了,恩宠无匹。萧驸马尚了圣人之女后,其母入宫,圣人直称其为‘亲家母’呢,待遇高得很!”

  王维点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