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5章 对战高俅_大宋明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代蹴鞠和足球规则相差极远,上章对高俅球技描述有误,已修正,见谅……)

  “高俅,武力75,智力68,政治40,统率65,健康值90。”

  传说中此人擅长蹴鞠技艺,而且枪棒功夫好,身手极佳,看来的确如此,75的武力,已算是高手之列。

  而且令赵皓称奇的是,此人不但三四十岁的年纪了,还能体力与青壮无异,而且看起来也是相貌堂堂的,不像小说中的画像那般猥琐。

  而且,除了能踢球,武艺佳,据说这厮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功底也不错,否则当年也不可能成为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

  此时,高俅正脚一勾,接过那球,一个神龙摆尾,又是一球对着那尺许宽的“风流眼”射了进去,引发一片叫好声。

  其实,宋代的蹴鞠,并不算的真正意义上现代足球的起源。因为就算是“筑球”这种比赛,并没有真正的身体对抗,而是互相轮流射点球,倒是和用脚打的排球很像。

  在“筑球”比赛中,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每个球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任务。每场比赛还设有“都部署校正”,即裁判员。

  这些位置听起来好像前锋、前腰、左前卫、右前卫似的,其实不然,这只是传球的位置而已……中间隔着一张网,两队像打排球一般,各站一边,根本没有身体对抗,你把球踢进风流眼就算完成任务。

  而且胜负规则也和排球差不多,哪一边的球落地了,哪一边就算输……不过没有出界一说,只要你有本事不让球落地,再从“风流眼”中射回,就算是过关。

  据说赵佶也是蹴鞠高手,球技玩得贼溜。只是近年体力大不如前,上场也上得少了。

  整场比赛简直就是高俅一人的表演赛,这厮每次接到球之后,并不立即射门,而是颠来倒去的把玩,那球像黏在他身上似的,用头、肩、背、腰、臀、胸、腹、膝、踝,无论身体的哪个部位都能颠球。

  赵皓吞过中级蹴鞠技能书,看到那蹴鞠在滚来滚去,脑海里油然而生一种下场颠上几脚的冲动,各种姿势如鸳鸯拐,倒挂金钩,神龙摆尾等在脑海流转,但是心中却没有十成的把握,只得按耐住性子继续观看。

  不过,像高俅这厮完全是技术派,比起后世的球星至少在颠球、传接球技术方面完全是碾压之势,只是比赛的方式差异太大……若是他日将这种打排球般的方式变更为后世的对抗赛模式,中国足球会不会如同乒乓球一般横扫世界?

  就在赵皓一阵胡思乱想之际,突然一物呼的朝他飞来,直奔面门,正是场内被踢歪的蹴鞠。

  赵皓不及多想,伸脚一勾,那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