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4章 方腊造反_从红楼开始的名著之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4章方腊造反

  经琼英这一提醒,穆栩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或许是由于在古代生活久了,导致他的想法开始逐渐向古人靠拢,大多数时候思维也不自觉有些僵化。

  就拿缺少底层管理人员这件事来说,他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大错特错。

  根本不该对那些有功名的士人抱有期望,真正应该做的,是拉拢那些不得志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家伙。

  只因站在前者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人家是没有理由抛弃到手的荣华富贵,选择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跟着他造反的。

  但后者则不同,这些人渴望出人头地,却又挤不过科举这座独木桥。进不能跻身统治阶层,退不愿与庶民为伍,处境尤为尴尬。

  并且拉拢后者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数量优势。

  要知道古代的科举,可比后世的高考难上不知多少倍。甚至可以这样说,考中一个进士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清华北大。

  这还真不是在胡说,就以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来举例,那年有一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名举人参加科举,最后录取了二百一十九名进士。

  这概率是多少?是百分之一点五。但请别忘了,这里只说的是举人,还未算上数目尤为庞大的,州试中的秀才以及乡试中的童生。一旦将那些人算进去,每次科举的录取率,怕是连万分之一都没有。

  在这种现实之下,考不上功名,或是被拦在科举门槛外的读书人,到底会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若是运作得当,这些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愿为他穆栩效力,还怕没人去治理地方吗?

  想明白这点,穆栩不再迟疑,随即就命人将朱武连夜请来,与其商议此事。

  朱武到来后,从穆栩口中听到这个办法,立时惊为天人,忙不迭的表示了赞同之意。毕竟他也曾是个读书人,可太清楚那些人的所思所想了。

  他十分确信,面对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些快被科举逼疯的家伙,是不会去拒绝的。

  当夜,两个人就秉烛夜谈,将此事该如何操作,考试内容又是什么,正式确认了下来。

  经过一番讨论,为了避免刺激到朝廷,他们将这个另类的科考定名为举才试。

  不过在说到考试的内容时,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朱武想得是老一套,准备继续考四书五经,但这个提议方一出口,就被穆栩断然拒绝。

  穆栩给出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此次选拔的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不需要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也没那个闲功夫,去招来一群做学问的,然后再二次培养他们。

  其次,这一回的举才试,穆栩打算开历代之先河,他不单单想要选治理地方的政治人才,还想录取些别的行业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