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_黑色旌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焦点便集中在对待富农的政策上。

  通过对历次会议记录的研读,我发现我的立场竟然跟斯大林保持了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我坐在他那样的位置上,同样也会采取他所采取的政策,不为别的,就因为那是国家需要。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在新经济政策的催发下,当时的苏联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实际存在的富农阶层,有阶层就有利益集团,而有利益集团,就会有利益集团向国家政权阶层的渗透,这是必然的,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布哈林的“平衡发展”政策是占有优势的,斯大林关于发展集体农庄经济的提案虽然得以通过,但却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十五大报告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便是不能过分突出重工业,而是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应强调发展轻工业。而在对待富农的问题上,也没有所谓限制的内容,只是提出应该加大对农村粮食的收购量,以出口粮食换取外汇,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但就在这次的会议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莫斯科出台的关于加大粮食收购量的政策,遭到了富农阶层,甚至某些地方zhèngfǔ的广泛抵制。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古比雪夫在二中会上向与会代表提交的数据显示,当年的谷物收购量相比上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六以上,其中重点出口换汇的大宗物资:小麦、黑豆,收购量下降百分之四十八——这一事件就是所谓的“粮食收购危机”。

  类似这种以既得利益阶层为代表的经济势力,同国家政权博弈的现象并不少见,我前世的时候,国家屡次出台政策整治房价,而房价却越长越高的现象就是一个例证。

  当时的苏联除了粮食之外,缺少可以出口换取外汇的大宗物资,受粮食收购危机的影响,苏联财政陷入困境,对工业建设的投资无法持续。也就在这一时期,国联接受德国成为其常任理事国,一个西方的反苏阵营正式成立。同时,rì本在中国东北炸死了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加快了对东北的侵略。毫不客气地说,当时,战争的yīn云已经弥漫了整个苏联。

  借着“粮食收购危机”的风cháo,以斯大林为首的,主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增进国防、发展集体农庄的政治势力展开了对布哈林一方的反攻。翻翻档案就能看出来,就在粮食收购风cháo甚嚣尘上的时候,斯大林先是在视察西伯利亚粮食收购工作的时候,披露了富农抗拒收购、囤积粮食的事实,还专门发表了极具煽动xìng的演说。

  “请看看富农吧,他们的谷仓和木棚堆满了粮食,由于保存的地方不够,连草棚下也堆了粮食。”这是斯大林说的原话。

  不要小看这一番话的作用,它直接挑起了苏联国人对富农的仇视心理,此后一阶段,苏联各地开始出现反对富农的呼声,而且愈趋高涨——这可以看作是斯大林对人民战争理论的出sè运用。

  之后的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随着斯大林一份《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报告的提交,布哈林的理论在布尔什维克党高层中失去了市场,更严重的是,他还被扣上一顶“工业化敌人”的帽子。

  从斯大林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他的决策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相反,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苏联人民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他的决策可以说是最符合苏联国情的,也是最符合苏联国家利益的。

  一个很现实的假象,如果斯大林在针对布哈林的理论斗争中失败,苏联工业化的脚步为此停滞下来,那么当卫国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是否有能力抗击德国法西斯入侵者呢?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请收藏:https://m.hd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